山西、四川、广东文化产业
山西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严峻冲击的不利局面下,山西省文化产业逆势上扬,产值比重不断提高。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达到250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的比重由2.8%上升到3.45%左右,文化强省建设取得了新成效。山西省的文化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2009年,作为山西省文化强省战略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山西省文化事业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主题,以文化繁荣发展为目标,展示了山西的文化形象;文化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冲击下逆势上扬,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为建设文化强省做出了积极贡献。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影响广泛,特别是 "向祖国汇报--山西文化艺术精品剧目晋京献礼演出周"、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北方片)展演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打造了山西的文化品牌,展现了山西的文化优势,提升了山西的整体形象,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强省的建设进程;文艺创作继续保持繁荣发展的良好势头,去年共计有631部(个)文化艺术精品获全国各类大奖701项,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以山西大剧院、山西省图书馆(新馆)等太原十大公共设施建设为龙头,全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在优化文化产业政策环境方面,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等文件,确定了山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和政策条件,并结合山西省《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规划,确定了文化产业"1+10"重点项目。太原市积极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条例》,成为全国继深圳之后第二个对文化产业进行立法的城市。
另据了解,省政府已将文化产业纳入重点培育和扶持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省级财政从2009年起,每年在预算内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建立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09年已经安排5000万元。省发改委从2009年起,每年还将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用于为纳入服务业"1+10"项目扶持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四川
新年伊始,四川康巴藏语卫视频道伴随着新年的钟声给藏族同胞带去欣喜和吉祥,覆盖四川、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西部五省区的康巴藏语卫视频道,全天18小时的节目大大满足了广大藏区群众的收看要求。这是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个亮点。
去年以来,面对灾后重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考验,四川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文化产业工作,以“抢先一拍,快人一步”的高新姿态认真抓好落实文化产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四川努力扩大项目的覆盖面,千方百计把文化产业项目涉及的领域扩展到社会文化产业和市场的各个领域。该省围绕特色文化资源转化寻找项目;围绕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文化产业带和藏羌文化走廊建设寻找项目;围绕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寻找项目;围绕六大文化产业工程寻找项目。截至目前,四川向中央争取到重建项目1425个、资金29亿元。其中427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已经开工,占项目总数的38.2%;1433个文化市场经营网点完成重建,占总数的91%;89个文物抢救保护工程项目开工重建,占项目总数的40.27%。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已完成项目278个。中央新增投资的8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灾后建设项目全部完工。在灾后四川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98932处,新发现80382处,发现文物总量跃居全国第一。
去年一年,四川抢占先机,尽快做大一批具有示范带头作用的文化市场主体和龙头骨干企业。四川省新增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产业项目32个,投资总额20亿元以上项目两个,新增战略投资4.6亿元,金融机构实际投放资金7亿元。四川省现有2.5万余家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经营收入167.5亿元,全年演出6000余场;民营文化演艺产业蓬勃发展,拥有德阳杂技团、泸州龙城农民演艺中心等民营演艺团体3000多家。四川全年对外文化交流项目254项,对外文化交流同比增长76%,其中出访项目130项,同比增长71%,创历史最高纪录;商业性演出、网络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实现文化贸易额1.5亿元,同比增长50%。四川省一批年出口上千万元的民营文化企业茁壮成长,成为对外贸易的“新龙头”。
四川举办的第二届国际“非遗节”,吸引了41个国家、190多支国内外表演队伍和520多万人次直接参与,拉动各类消费54.2亿元。2009年8月28日,国际“非遗节”永久落户成都。“羌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东
新年伊始,广东文化产业“暖风”劲吹,春意盎然。今天刚刚在东莞闭幕的首届中国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人气爆棚,共吸引参展企业450家,元旦假期三天进场人数达45万人,共达成交易120项,成交总金额高达82亿元。广东明星创意动画有限公司负责人黄伟明兴奋地说:“我们新制作的《开心超人》在开幕当天就融集了5000万元资金!”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袭击,广东文化产业逆势腾飞,增长速度高于GDP,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6%以上,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广东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把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突破口,化危机为契机,让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去年5月召开的第五届深圳文博会总成交额达到877.62亿元,比上年猛增25.4%,再创历史新高。
改革释放了生产力。2003年6月,广东被中央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之后,推动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完成了省出版集团整体转企改制、放开投资主体限制、重点媒体经营性部门和资产剥离转企等工作,有力推动了“文化大省”建设。去年7月,广东《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中更是把建设“文化大省”升级为建设“文化强省”。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雄认为,从“大”到“强”,一字之差,体现了广东更加注重文化发展的结构和质量,更要注重文化创新能力,更要注重科学体制机制的构建的改革内涵。
文化“软实力”已创造出引人瞩目的“硬效益”。广东木偶艺术剧院有限公司改制前两年没有创作剧目,改制后不到一年就创作剧目4部。去年上半年,剧院演出195场,接近前年全年水平,演出收入超过前年全年的2/3。
如今,广东正大刀阔斧地推动近百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力争今年内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各项任务。省财政每年投入2亿元,扶持重点和先导性文化产业项目。同时,组建省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理顺省直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管理体系,加强监督和宏观调控,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摘自: 腾讯